黑马程序员技术交流社区

标题: 【上海校区】中国的“技术圈” [打印本页]

作者: wuqiong    时间: 2018-5-29 10:37
标题: 【上海校区】中国的“技术圈”
注:社会按照职业、级别等划分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圈子,但有一个圈子不太一样:“技术圈”。不限于工种、地位、职称,只要是懂技术,不管你是CEO还是职员,都可以被归入这个圈子,因为在作者看来,“技术圈”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从“原理”出发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
其实,技术没有“圈”,有时候真正的技术、好的产品可能是一群懂技术的人聊天聊出来的成果。中国如今已经处在通信、公共设施、硬件软件等各项技术的高速发展期,掌握了很多核心技术的我们,其实不用将技术看成一个多么复杂的东西,技术不同于“科学”,它是个非常简单的东西,却能创造出十分复杂的产品。
本文转自公众号“风云之声”(ID:fyvoice),作者:陈经。
“技术”在社会公众的眼里,往往很神秘。但是在中国特定的人群中,技术也可以成为轻松的聊天话题。
举个例子,在许多文章中,谈到技术,经常可以引发一些神秘感。比如中科大的量子传输实验,记者写出了“远距离传送物品”那样的神奇。这只能说明文章作者背景是偏文科的,没有亲自进行技术开发实践的经历。
十多年来,中国发生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技术革命”。
这并非是指一些标志性的技术成果。虽然也有一些振奋人心的成果,如通信产业、高铁产业,但仍然不足以令世界信服。我的观察是,以中国大陆为核心,讲汉语的人群形成了世界上最有活力的一个“技术圈”,其规模也可能是世界最大的。
如果在工作学习中有了较深入的技术实践,就会觉得,“技术圈”这个圈子是真实存在的。几个哥们吆喝着就组了个饭局,如果“技术圈”的人士居多,多半就会兴高彩烈地聊起五花八门的各种技术。
而如果大多数人不是“技术圈”的,就会进行“商业谈话”,什么事都用“钱”说话。当然也讲关系,但关系说到底还是钱:要解决什么问题,最终就是扯到钱上。我有时大胆地想,经济危机和这些不靠谱的人关系很大。经济危机说到底是一些错误的经济决策堆出来的。经济决策经常根据情绪胡乱估计。悲观或者乐观,经济周期也跟着情绪上上下下。
但我也碰到过一些“技术型”的老板、高管、客户经理,感觉就很好。这些人是“技术圈”的,知道技术怎么回事。谈问题,也会先从技术角度研究,看技术上如何解决,有了方案,就谈细节,把原理搞清楚,有疑问就一直问。这里没有忽悠的余地,否则根本谈不下去。聊得高兴了,吃喝起来很有劲,很真实。
什么是技术/技术圈?
什么是技术?用英语来说,就是“know how”,即解决问题时,要知道怎么做。但是“技术圈”对“know how”的要求比较高,光知道怎么做不行,还要知道为什么。
比如一个销售人员,拿了产品说明文档,对客户说如何如何做,就能安装上产品成功使用。但“技术”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就不知道了,这就不在“技术圈”里了。也有一些“技术人员”,学历不低,貌似在干着技术活。比如人分派一个活下来,就按“技术流程”干,先干这个,再干那个,最后就OK了。但是,这仍然不能算是“技术圈”,因为没有掌握原理,搞不了研发,只能算操作员。
相反,有一些学历不算好但见多识广的创业者,讲起产品系统原理来就很靠谱,东拼西凑就能折腾出挺像一回事的产品,这就可以算是“技术圈”的高手。
我认为“技术圈”就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从“原理”出发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学理工科人的容易形成这种思维方式,但同时也需要不少的技术实践经历。
绝大多数理工科学生,在接触工业生产之前,都不太明白“科学技术”是什么。比如中学生想当科学家,偶像是爱因斯坦、陈景润,成年了还有不少折腾相对论、哥德巴赫的。但这研究的不是真实的世界,更不是技术。有些“科学理论”搞得非常深,数学里一堆奇怪的数字,物理里的学问也已经深得基本没人学得懂了,这些都不是技术。
在“技术圈”看来,真正的技术就是萝卜白菜,最简单不过的东西。凡是搞不懂的,不是在忽悠,就是没有实用价值的“理论”。这个心态很关键,是一个突破点。以前中国的技术人员一直不敢这么想,总觉得自己“落后”,发达国家的技术才叫技术,仍然会觉得技术很神秘。
后来中国自己的“技术圈”慢慢成形了,人们才终于恍然大悟,看上去多花哨的东西,其实都是一些最简单的萝卜白菜一样的东西堆出来的。想通的人多了,“技术圈”才有了这样的自信。
比如一个数码相机,不懂的人会觉得“这东西是高科技”。但如果经过“技术圈”里的人一阵瞎聊,会发现不就是镜头、CCD、FPGA等等凑一下么?以前接触这些东西的人少,所以大家觉得神秘。后来FPGA玩得顺的人也多了,我们自己的镜头也能造得不错了。虽然CCD中国还是不能造,要从日本进口,但我们造的高清智能摄像机也把成本杀低了一个量级。
中兴、华为的哥们就非常明白“技术”是怎么回事。把“萝卜白菜”这回事搞通了,就可以把成本直接去掉一个“0”。
现在我们在做的“三网合一”,就是中国的一个大杀器。电视、电话、网络,都走一根光缆,旧的三种线全拆了回收。成本能降低好多,性能好很多。中国已经自己掌握了相关技术,沙子变光纤,交换机连好,标准定一下,和外国无关,成本低得很。另一个例子是高铁,也是基本全吃通了,就快速推到全国,好东西全世界都要,生意多得很。
“技术圈”是怎么形成的?
我觉得是“聊”出来的。
开始是60后、70后为主的一群人,有喜欢聊天的、没事就吃吃喝喝瞎聊。信息流通方便了,人员往来也方便。海归归国,国内的人也在往境外跑生意。人们四处跑,到哪儿都一通“瞎聊”。
而经过中国“技术圈”一通瞎聊,技术的扩散速度就特别快,几个领域一交叉,不少技术需求就产生了。当技术圈解决好需求,折腾出钱了,又把搞商业的招来了。真有技术含量的商业谈判,一般就会顺利得多,这是一个正向反馈,圈里的人越混越有劲。
如果不是靠“技术圈”,只靠国家经费申请课题,不容易有真正的技术成果。为什么?课题再多,数量也有限,给谁不给谁,是管经费的人分配的,这是计划经济,目的性太强。
课题也不是为了做产品,是为了研究出某些像“科学”的知识。这就失去了“技术”的本意,偏向了“科学”。简单的技术,不需要搞出太多“科学”的花头。
搞“科学”的人,不像技术那样直接。科学需要非常多的专业背景知识,不是几顿饭能解决的事。“技术圈”就不一样了,没有特别的目的性,就是瞎聊,追求的就是简单。越是技术高手,就越能把事情弄得简单。简单的技术,可以凑出复杂的产品。
虽然都简单,相关的技术种类却成千上万,到处都是“know how”。所以,就要一定的人口基数,也要一定的时间发展。到一定程度上,在利益的驱动之下,这成千上万个“knowhow”就组合出各种炫目的产品。这就像是市场经济,事先不知道会出来啥东西,但一定会出来很多东西。
中国放开做了十几年,人数越来越多,“聊”得越来越火,终于量变到质变,“技术圈”才算是成功形成了。中国现在的技术圈,30多岁、40多岁的是主力。后面的80后、90后,还在不断加入技术圈。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技术圈,最火的时候是60~70年代,气氛比中国这10年还好,是真正的黄金时代。我不太信发达国家鼓吹的那些商业模式,如果没有这个黄金时代的技术圈作为基础,就什么也不是。在技术圈的黄金时代,商业模式也好,经济理论也好,都会显得威力无穷。
但现在美国日本的技术圈明显在走下坡路。谈商业的都神气活现,谈技术的却都是快退休的老头子。日本人搞的东西,也不太可靠了,年青人对技术已经没了兴趣,而中国“技术圈”正在聊得热火朝天。但中国目前搞科学的人还不行,搞科学需要沉下心来,需要大师,这就不能靠人海战术拼凑“萝卜白菜”了。






欢迎光临 黑马程序员技术交流社区 (http://bbs.itheima.com/) 黑马程序员IT技术论坛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