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动态代理实现步骤
具体步骤是:
a. 实现InvocationHandler接口创建自己的调用处理器
b. 给Proxy类提供ClassLoader和代理接口类型数组创建动态代理类
c. 以调用处理器类型为参数,利用反射机制得到动态代理类的构造函数
d. 以调用处理器对象为参数,利用动态代理类的构造函数创建动态代理类对象
清单8:分步骤实现动态代理 Java代码 [url=][/url]
InvocationHandler handler = new SubjectInvocationHandler(delegate);
Subject proxy = null;
proxy = (Subject)Proxy.newProxyInstance(
delegate.getClass().getClassLoader(),
delegate.getClass().getInterfaces(),
handler);
return proxy;
}
}
清单12:动态代理客户类 Java代码 [url=][/url]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ubject proxy = DynProxyFactory.getInstance();
proxy.dealTask("DBQueryTask");
}
}
4、动态代理机制特点
首先是动态生成的代理类本身的一些特点。1)包:如果所代理的接口都是 public 的,那么它将被定义在顶层包(即包路径为空),如果所代理的接口中有非 public 的接口(因为接口不能被定义为 protect 或 private,所以除 public 之外就是默认的 package 访问级别),那么它将被定义在该接口所在包(假设代理了 com.ibm.developerworks 包中的某非 public 接口 A,那么新生成的代理类所在的包就是 com.ibm.developerworks),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最大程度的保证动态代理类不会因为包管理的问题而无法被成功定义并访问;2)类修饰符:该代理类具有 final 和 public 修饰符,意味着它可以被所有的类访问,但是不能被再度继承;3)类名:格式是“$ProxyN”,其中 N 是一个逐一递增的阿拉伯数字,代表 Proxy 类第 N 次生成的动态代理类,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并不是每次调用 Proxy 的静态方法创建动态代理类都会使得 N 值增加,原因是如果对同一组接口(包括接口排列的顺序相同)试图重复创建动态代理类,它会很聪明地返回先前已经创建好的代理类的类对象,而不会再尝试去创建一个全新的代理类,这样可以节省不必要的代码重复生成,提高了代理类的创建效率。4)类继承关系:该类的继承关系如图:
有很多条理由,人们可以否定对 class 代理的必要性,但是同样有一些理由,相信支持 class 动态代理会更美好。接口和类的划分,本就不是很明显,只是到了 Java 中才变得如此的细化。如果只从方法的声明及是否被定义来考量,有一种两者的混合体,它的名字叫抽象类。实现对抽象类的动态代理,相信也有其内在的价值。此外,还有一些历史遗留的类,它们将因为没有实现任何接口而从此与动态代理永世无缘。如此种种,不得不说是一个小小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