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马程序员技术交流社区

标题: 心得体会和问题总结 [打印本页]

作者: 宝玉    时间: 2018-12-25 14:55
标题: 心得体会和问题总结
想学Python不是一天两天了,但是一直没有出什么成果,因此,从今天2018年9月12号开始,记录学习Python过程中的心得体会+问题总结,也算是对自己的一个敦促,敦促自己为了自己渴望的东西去奋斗。
永远不要因为自己的懒惰,眼睁睁看着机遇从自己面前溜走。​​
一. Why. 为什么学习Python。Python这门语言​用处比较广泛:
1.写测试脚本,因为PY是解释性语言,天生就有作为测试脚本语言的优势,语法简单,通俗易懂,可移植性好(底层使用C语言来编写);
2.网络爬虫,教程N多,相关的函数库N多,这也是自己当前最想实现的目标;
3.运用与数学相关的库,研究算法+数据挖掘(这一方向没有接触过);
4.可以与 MySQL等数据库结合,作为一个网站系统的后台支撑。(web后端,最著名的两个框架:django/Flask)
5.深度学习,前途无限(国外很多,国内大热,招聘需求很多,薪水可观)
可以说,Python的开发方向很多,跟着自己的兴趣走就好。
二.What. Python是什么。既然有了目标,那就开始研究PY的内容。Python目前分为2.X 和 3.X 版本,二者兼容性并不好,目前2017年,最好直接上手python3,这已经是大势所趋了。PY语法与C语言类似,使用不同的缩进来区分作用域,来代替括号的使用。——目前疑问:缩进虽然写的时候简单,但是如果修改的时候,会不会挺麻烦的。​ PY的数据类型较少,基本可以说设计的时候贯彻“奥卡姆剃刀”原则,而且很有意思的一点是:PY中没有指针,完全不用管内存的问题。唯一一个类似指针的存在是id()函数,没什么意义。这减少了coding过程中很多容易犯错的可能。内建基础类型包括:数字,字符串,元组,列表,字典。这几个根据存储模型(标量,容器);更新模型(可变,不可变);访问类型(直接,顺序,映射)。
三.How. 鉴于Python已经存在好多年了,因此国内外都有一系列学习教程供参考学习。给自己的目标是:根据Python核心编程书,语法问题这周看完。一个月——截止6.8号,写出一个简单的爬虫程序,​开始着手了解Python目前存在的库,使用Python解决简单的算法、数据结构等问题。
坚持不一定是胜利,但不坚持、整天自怨自艾肯定会后悔。​



作者: 霹雳娃    时间: 2018-12-26 09:22
太棒了,正是我想要的
作者: 晴雨    时间: 2018-12-26 10:10
很好的感悟,谢谢分享
作者: SZ小可爱    时间: 2018-12-26 14:07
相信你可以的,加油
作者: SZ小可爱    时间: 2018-12-26 14:08
相信你能够坚持
作者: SZ小可爱    时间: 2018-12-26 14:08

作者: jouyeia    时间: 2018-12-26 15:40
棒棒棒
作者: 丝瓜    时间: 2019-4-18 13:11
面对生活的选择,可怕的不是“大环境”,而是我们自己。勇于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勇于挑战自己,加油……
作者: 万年吃瓜    时间: 2019-5-10 14:11
做一个自由又自律的人,靠势必实现的决心认真地活着。
作者: 万年吃瓜    时间: 2019-5-11 17:40
不忘初心,坚持
作者: 卡哇伊伊    时间: 2019-6-4 16:02
发光并非太阳的专利,你也可以发光。加油
作者: 夜听雨    时间: 2019-7-4 10:10
发光并非太阳的专利,你也可以发光。加油
作者: 柠檬leung不酸    时间: 2019-7-17 11:49
只要朝着一个方向努力,一切都会变得得心应手。加油
作者: 卡哇伊伊    时间: 2019-7-29 18:18
一个人幸运的前提,其实是他有能力改变自己。嗯,来到这里的我们都是幸运的吧?
作者: 柠檬leung不酸    时间: 2019-8-8 11:29
一个人幸运的前提,其实是他有能力改变自己。嗯,来到这里的我们都是幸运的吧?
作者: 夜听雨    时间: 2019-9-27 18:14
学习要加,骄傲要减,机会要乘,懒惰要除。诶,激励自己的名言,希望对你有用
作者: 柠檬leung不酸    时间: 2019-10-9 14:01
学习要加,骄傲要减,机会要乘,懒惰要除。诶,激励自己的名言,希望对你有用
作者: 柠檬leung不酸    时间: 2019-10-9 16:04
你说 “生命在于不断超越自己”,那来到这里的我已经赢了一半,你还会等我么?




欢迎光临 黑马程序员技术交流社区 (http://bbs.itheima.com/) 黑马程序员IT技术论坛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