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马程序员技术交流社区

标题: H5C3基础笔记 [打印本页]

作者: Zo.    时间: 2019-4-11 13:46
标题: H5C3基础笔记
一、HTML5新增语义化标签
       header 头部标签
       nav 导航标签
       article 内容标签
       section 块级标签
       aside 侧边栏标签
       footer 尾部标签
       注意:1. 这种语义化标准主要针对搜索引擎;      2. 在页面中可以多次使用;      3. 默认为block,但在IE9中需要转换为block;    4.移动端常用;
二、新增input表单
       1. 新增input type:
              限制输入类型: email 、url、date 、time 、month 、week 、number;
              其他: tel 、search(尾部有用于重输的×)、color(生成颜色选择表单);
       2. H5表单属性:
              1)required=“required”,必填;
              2)placeholder=“提示文本”,浅灰色的提示文本,存在默认值时不显示;
              3)autofocus=“autofocus”,页面加载完成时自动聚焦到指定表单;
              4)autocomplete=“on/off”,当用户在字段开始键入时,浏览器基于之前键入的值,显示出在字段中填写的选项,默认为on,需要放在表单内同时加上name属性;
              5)multiple=“multiple”,结合type=“file”使用,可以选中多个文件提交;
三、audio标签
       <audio src=“文件地址”></ audio>
       <audio>
              <source src=”happy.mp3” type=”audio/mpeg>
              <source src=”happy.ogg” type=”audio/ogg>
              您的浏览器暂不支持audio标签。
       </ audio>
       1. 属性:
              src  、autoplay 、 controls 、loop 、preload
四、video标签
       语法同audio标签
       1. 属性:
              src 、autoplay 、controls 、width、height 、loop 、preload=“auto/none” 、poster=“图片地址” 、muted=“muted”(google需加上此属性才可autoplay)
五、属性选择器
       权重为10
       E[att] 选择具有att属性的E元素
       E[att=”val”] 选择具有att属性且属性值等于val的E元素
       E[att^=”val”] 匹配具有att属性、且值以val开头的E元素
       E[att$=”val”] 匹配具有att属性、且值以val结尾的E元素
       E[att*=”val”] 匹配具有att属性、且值中含有val的E元素
六、结构伪类选择器
       权重为10
       E:first-child 、E:last-child 、E:nth-child(n)        只强调第几个子元素,不考虑元素类型
       E:first-of-type 、E:last-of-type 、E:nth-of-type(n)  第几个元素类型为E的子元素
       n可以是数字、关键字(odd、even)、公式(公式中的n为自然数,如果值为0或超出数量则被忽略)
七、伪元素选择器
       权重为1;
       必须有content属性,属性值可以为空;
       ::before 、::after 都属于行内元素;
八、2D转换,transform
       1. transform: translate(x, y);
       2. 可以使用translateX()和translateY()分别设置横纵坐标的值;
       3. 百分比单位是相对于元素自身的宽高;
       4. translate之后不会影响其他元素的位置;
       5. 对行内元素没有效果;






欢迎光临 黑马程序员技术交流社区 (http://bbs.itheima.com/) 黑马程序员IT技术论坛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