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马程序员技术交流社区

标题: 黑马,你好!请多指教 [打印本页]

作者: 凤漫丽    时间: 2020-3-17 08:45
标题: 黑马,你好!请多指教
2020年3月2日我终于进了黑马程序员,为了这个计划我已经准备了小半年了。2019年7月1日,我正式告别我的大学生涯,开始了一段新的旅程——就业。由于是广告专业出身,在求职方面我本能的选择了广告相关行业,可是由于学艺不精,选择的范围特别窄。就这样我在投递简历后成功面试一家小型母婴品牌策划公司。
公司奉行能减少一人绝不多招,于是老板以策划的名义将我招进去做了社群运营的工作,除此之外,还兼顾人事,行政,市场,财务,清洁工,秘书等工作。我自嘲为“打杂专业户“,熬夜加班更是常有的事。遇到公司聚会的时候,常常变身”小透明“,更是一点存在感都没有。慢慢的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问自己真的喜欢这份工作吗?自己的特长在哪里?离开这里会不会有更好的发展?最后我决定要改变现状,走出当前的困境。可是改变的第一步是什么呢?我决定要学习一项技能——可以安身立命的技能。毕竟,技能是薪资谈判的筹码。
当我把这个决定告诉男朋友时,他十分赞同我这个决定,还向我举荐了他正在学java的机构——黑马程序员,据他说,黑马程序员里的老师特别专业特别耐心负责,于是抱着求证的心态,我在网上搜寻该机构的口碑,发现黑马程序员的评价出奇的好,当场惊掉了下巴。当然作为一名谨慎的小可爱,你觉得我会只看口碑嘛?当然不可能!接着我又去逛了逛黑马程序员的官网,至于为什么会想到去逛官网,是因为在我看来”官网代表着一个企业的门面,官网好不好决定一个企业牛不牛“,更何况是作为培养”程序员“的机构呢,要技术有技术,要人才有人才。于是乎,我就上官网上逛了一圈,发现官网内容非常详实,还有机器转人工客服能够进行即使沟通联络,就这样我加上了传播智客的老师,和老师初步沟通后发现合肥地区并没有开设”UI“课程,于是,我将计划暂时搁置了,准备2020年去杭州学习,后来春节前后“新冠病毒”爆发,原定的开学计划延后了,我一度以为开课计划可能会顺延至五六月份,没想到二月的某一天收到一条消息说“黑马程序员”决定于3月7日开启线上课程。说不兴奋是假的,毕竟由于受疫情影响在家都快被憋疯了,难得能利用这段时间学点东西,于是我盼呀盼终于盼到了3月7日,我现在还记得老师说过的一句话“你们选择的这个时间是最好的时间,等到疫情过去你们刚好能找工作了“,那时我就在想:积极的人总能看到希望,悲观的人总会沮丧。这个老师我很喜欢!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上了三天的预科班,第一天毫无压力,甚至有些洋洋自得。可是到了第二天我就渐渐的发现学起来有些吃力了。尤其是同班的同学都好优秀,令我感到一阵压力。当天中午饭都没吃就守在桌前看课程回放,晚上躺在床上时,我反思了一下自己,为什么同样是学习,我学起来会如此吃力,而其他同学就那么轻松呢?想着想着我终于找到了原因,因为老师在讲案例操作时,我没有听而是在一边自己摸索着做,虽然最后也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做出来,但在效率方面大打折扣,老师往往会教给大家最简单的技巧。这都是多年的积累,而我一个萌新小白竟然妄图通过自己摸索得来。想到原因之后,我给自己定下了一条规定:绝不在老师讲案例时做别的事情,一定要根据老师的指令去学习以及操作。很快,我发现这种方法对我而言是有效的。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说“黑马程序员“的老师们了,目前接触到了五个老师,第一个领我进门的老师,虽然没见过面,但是她很负责,亲手将我交给了可爱的君姐,遇到了一堆学霸”同学“,对于她,我无疑是满意的。接下来是君姐,也就是”班主任“啦,君姐很细心也很负责,每天都会在群里给我们通知上课时间,有时候我忘了进直播间她还会打电话或者发信息过来提醒我,不让我落下一节课。相信在君姐的督促下,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啦。接下来是海燕老师,海燕老师带了我们三天的预科班,让我们对ps学习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通过有趣的案例引起我对ps的浓厚兴趣,听说后面还会有她带我们课程,好期待。三天后,进入预科班学习,老师们采取的是合班教学,将杭州校区北京校区和成都校区的学生放在一起教学,给我们上课的换成了一个酷爱邓紫棋张杰歌曲的深圳老师王熹,有丢丢口音,也是很可爱啦。接着是王会元老师,天津人,声若洪钟的那种,每次听他讲课都要把音量调小,王会元老师作为一名答疑老师可以说是很称职啦,不仅课上负责答疑,晚自习时还会给我们对知识点进行一个回顾和巩固,另外还对课上的知识点进行补充说明。我个人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一环。加上王会元老师是89年的,四舍五入90后,年龄上也比较接近,让人莫名有种亲近感。希望日后能在各位老师的帮助下学好ui设计。
路漫漫求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许前面的路并不好走,但我愿意披荆斩棘,只求一路向前。






欢迎光临 黑马程序员技术交流社区 (http://bbs.itheima.com/) 黑马程序员IT技术论坛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