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黄延贵 于 2017-11-13 15:47 编辑
简单的了解 :面向对象的三大特征: 封装 继承 多态
一.封装: 首先, 属性可用来描述同一类事物的特征, 行为可描述一类事物可做的操作,封装就是要把属于同一类事物的共性(包括属性与行为)归到一个类中,以方便使用.比如人这个东东,可用下面的方式封装: class 人{ 姓名(属性一) 年龄(属性二) 吃饭(行为之一) 工作(行为之二) }
public class Person {
//属性
String name; //姓名
int age; //年龄
//行为:
//吃饭
public void eat() {
System.out.println("人会吃饭");
}
//工作
public void work() {
System.out.println("人要工作");
}
//使用
public class Demo{
@Test
public void test01(){
//1.创建对象
Person p=new person();
//2.通过对象给属性赋值
p.name = "张三";
p.age = 23;
//3.通过对象对用方法
p.eat();
p.work();
}
}
二.继承: 由于封装,使得有共同特征的一类事物的所有描述信息都被归于一类之中,但这并不是万能的,有些事物有共性,但还存在区别,比如教师,简单封装起来如下: class 教师 { 姓名(属性一) 年龄(属性二) 吃饭(行为之一) 工作(行为之二) 教书(行为之三) } public class Teacher {
//属性
String name; //姓名
int age; //年龄
//行为:
//吃饭
public void eat() {
System.out.println("老师会吃饭");
}
//做事
public void work() {
System.out.println("老师要做事");
}
//教书
public void teach() {
System.out.println("老师会教书");
}
上面对"教师"的封装,与对"人"的封装基本上差不多,只是多了一个特征行为:教书,教师有与人一样的共性, 但我们不能说"人教书",也就是不能把教书封装到"人"之中去,教书是教师的特征行为之一. 为了省事地封装教师(代码的复用,这只是继承存在的原因之一), 可以让教师去继承人这个类,如: class 教师 extends 人{ 教书(行为之三) } //使用继承
public class Teacher extends Person {
//教书 ----老师的特性
public void teach() {
System.out.println("老师会教书");
}
}
//测试
@Test
public void demo(){
Teacher t= new Teacher();
t.eat();
t.work();
t.teach();
}
这样,我们就不用重新定义那些已经被"人"这一个类所封装的那些属性与行为了,而只需要使用继承的方式,在人的基础上拓展教师专有的行为,即"教书"即可把教师描述出来;这样的结果, 即是教师也同时拥有"人"之中所封装的一切属性与行为, 还拥有自己的特征行为"教书". 三.多态:多态存在的三个必要条件: 一、要有继承;二、要有重写;三、父类引用指向子类对象。 多态的概念发展出来,是以封装和继承为基础的. 可以理解为事物存在的多种体现形态。 如 人这个类,封装了很多人类共有的特性, 3.2 学生是人的子类,继承了人的属性与行为,当然学生有自己的特征行为,比如学习做作业;
public class Demo{
abstract class Person {
// 属性
String name;
int age;
// 行为:
// 吃饭
void eat() {
System.out.println("人在吃饭");
};
// 干活
void work(){
System.out.println("人在做事");
}
}
// 继承
// 1教师是人的子类,继承了人的属性与行为,当然教师有自己的特征行为,比如教书教书;
class Teacher extends Person {
//name="李帅"; ----错误的
void teach() {
name="李帅老师"; //在子类需要给父类的成员属性赋值,必须写在子类的方法中
System.out.println(name+"在教书");
}
@Override
public void eat() {
name="李帅老师";
System.out.println(name+"要吃饭");
}
@Override
public void work() {
teach() //调用老师特有的方法
/*name="李帅老师";
System.out.println(name+"教书");*/
}
}
class Student extends Person {
void study() {
name="小星星同学";
System.out.println(name+"在学习");
}
@Override
public void eat() {
name="小星星同学";
System.out.println(name+"要吃饭");
}
@Override
public void work() {
study() //调用学生的特有方法
/* name="小星星同学";
System.out.println(name+"在学习");*/
}
}
//多态
@Test
public void text01() {
Person p = new Teacher(); //教师
p.eat(); //父类的共有方法
p.work();
// p.teach(); //这种是错误的 父类里没有这个方法
Teacher t=(Teacher) p;
t.teach();//子类的特有方法。
System.out.println("--------------------------------------------");
Person p1 = new Student(); //学生
p1.eat();
p1.work();
Student stu= (Student)p1;
stu.study(); //----小星星同学在打游戏
如何使用子类特有方法:多态转型。
Person p = new Teacher();;//类型提升,向上转型。p.eat(); ;//父类的共有方法。p.work();
如果要调用Teacher的特有方法的时候 ,就必须将父类的引用转成子类的类型,但是不能将父类对象转成子类类型,转换的是父类的引用,(就是父类的变量)
Teacher t=(Teacher) p;
t.teach()//子类的特有方法。
分析: 现在,当我们需要去描述教师与学生各自的行为的时候, 我们可以分开来说"教师在教书", "学生做学习", 但如果我们要站在抽象的角度, 也就是从教师与学生的父类"人"的角度, 来同时描述他们各自的行为时,我们怎么描述?"人在授课"?"人在做学习"?这是不是怪怪的很不合适?不合适的问题就在于, 对于行为主体,我们使用了抽象层次的东东"人",而对于行为本身, 我们却使用了具体的东东"授课"与"教书". 怎么解决呢? 那就需要解决抽象与具体的矛盾问题. 既然是站在抽象在角度来描述,那我们把行为抽象一下,不就能同时描述了吗?比如"人在做事"(教师授课与学生做作业都可以说成人在做事),这样就解决了抽象层次与具体层次之间的矛盾. 到了这一步, 我们可以把两个描述: "教师在做事", "学生在做事" 两者统一为"人在做事",然后, 我们可以在"教师"的"做事"行为中去调用教师自己的特征行为"授课",在"学生"的"做事"行为中去调用学生自己的特征行为"在学习", 所以,当调用"人"去"做事"的时候,如果这个人是教师,那他所做的事实际上就是"教书", 如果这个人是学生,那他所做的事实际上就是"做作业".也就是说在这里"人"是多态的, 在不同的形态时,特征行为是不一样的, 这里的"人", 同时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教师形态,一种是学生形态,所对应的特征行为分别是"教书"与"做作业". 完成上述的描述过程, 其实就是多态机制的体现. 多态, 就是站在抽象的层面上去实施一个统一的行为,到个体(具体)的层面上时, 这个统一的行为会因为个体(具体)的形态特征而实施自己的特征行为. 多态比起封装与继承来说要复杂很多, 上面的描述很简单, 不用去死抠多态两个字, 其实只要明白: 能站在抽象的角度去描述一件事或者物, 而针对这件抽象的事或, 每个个体(具体)又能找到其自身的行为去执行, 这就是多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