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czh6565 于 2019-8-18 13:03 编辑
杭州黑马JAVAEE30期基础班从8.7开课至今(8.17),十天的时间里共计学习了7天的基础班内容,在这里先做一下前两天中我个人对一些基本知识的技术总结: 首先就是第一天的学习内容 JAVA是什么以及JAVA的基础语法: JAVA语言是什么? 首先,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一种工具,而计算机语言则是人与计算机之间沟通的工具。而java语言又是计算机语言中最为优秀的一种语言。 JAVA为什么能跨平台? 依靠的是java中的JVM实现的跨平台,每一个平台都有自己一个单独的JVM,正是JVM的不跨平台才造就了java的跨平台! JDK,JRE与JVM的关系 JRE(Java Runtime Environment) 是java程序的运行时环境,包含JVM与运行时必要的核心类库。而JRE是运行java必须的。 JDK(Java Development Kit) 是java程序开发工具包,包含JRE与开发人员使用的工具(编译工具javac.exe, 运行工具java.exe)。而JDK是开发java程序所必须的。 因此,JDK =JRE + 开发工具包 = JVM + 核心类库 + 开发工具包。 学习Javak开发的第一个程序:HelloWorld 在学习开发第一个程序前我们学习了注释、关键字、常量、数据类型、变量、标识符以及类型转换: 注释包括:单行注释://注释内容 多行注释:/*多行注释内容*/ 文档注释:/**注释内容*/ 关键字就是被java语言赋予了特殊含义的单词,它的字母全部小写 常量则是在程序运行中其值不可改变的量,分为字符串常量、整数常量、小数常量、字符常量、布尔常量和空常量 数据类型则分为两大类:基本数据类型以及引用数据类型。 其中基本数据类型包含了数值型以及非数值型。 数值型里包含了整数型、浮点型以及字符型。 整数型:byte short int long. 浮点型:float double 字符型:char 非数值型则包含了布尔型:boolean 引用数据类型则包含了类(class)接口(interface)数组([ ]) 变量是在程序运行中,其值可以发生改变的量。从本质上来说,变量是内存里的一小块区域。 变量的格式:数据类型变量名 = 变量值; 标识符就是给类、方法、变量等起名字的符号,又数字、字母、下划线(_)和美元符($)组成,不能以数字开头,不能是关键字,区分大小写。 其中标识符又有大驼峰命名法以及小驼峰命名法。 大驼峰命名法:标识符是一个单词时,首字母大写。是多个单词时,每个单词首字母大写。用于定义类。 小驼峰命名法:标识符是一个单词时,首字母小写。是多个单词时,第一个单词首字母小写其他单词首字母大写。用于定义方法及变量。 类型转换分为自动类型转换以及强制类型转换: 自动类型转换:把一个表示数据范围小的数值或变量赋值给另一个表示数据范围大的变量则会自动发生类型转换。 强制类型转换:把一个表示数据范围大的数值或变量赋值给另一个表示数据范围小的变量需要强制类型转换。格式:目标数据类型变量名 = (目标数据类型)值或变量。 最后就是开发第一个程序HelloWorld,相关程序是这样的: public class HelloWorld{ public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System.out.println(“HelloWorld”); } } 接着是第二天的学习内容java的基础语法: 算术运算符: 运算符:对常量或者变量进行操作的符号,有 +: 参照一般算数中的加号。 -:参照一般算数中的减号 *:参照一般算数中的乘号。 /:参照一般算数中的除号(整数操作只能得整数要得到小数需要有浮点数) %:获取两个数据做除法的余数。 赋值运算符: =:赋值 a=10,将10的值赋值给a。 +=:加后赋值 a+=b,将a+b的值赋给a。 -=:减后赋值 a-=b,将a-b的值赋给a。 *= :乘后赋值 a*=b,将a*b的值赋给a。 /= :除后赋值 a+=b,将a/b的值赋给a。 %= :取余后赋值 a%=b,将a/b的余数赋给a。 扩展的赋值运算符则隐含了强制类型转换。 自增自减运算符: ++:自增 变量的值加一。 - -:自减 变量的值减一。 这两个符号既可以放在变量前也可以放在变量后,单独使用时放在前后结果都是一样的。 参与操作时,如果放在后边则是先参与操作后做自增或自减,如果放在前边则是先自增或自减再参与操作。
关系运算符: = = :判断两边的值是否相等,成立为true不成立为false。 ! = :判断两边的值是否不相等,成立为true不成立为false。 > :判断左边的值是否比右边大,成立为true不成立为false。 >= :判断左边的值是否大于等于右边,成立为true不成立为false。 <:判断左边的值是否比右边小,成立为true不成立为false。 <= :判断左边的值是否小于等于右边,成立为true不成立为false。
逻辑运算符: & 逻辑与,等同于且,只有当两边都成立才为true,否则为false。 | 逻辑或,等同于或,只要有一边成立即为true,否则为false。 ^ 逻辑异或,只有两边结果结果不同才为true,否则为false。 ! 逻辑非,与结果相反。 三元运算符: 格式:关系表达式?关系式1:关系式2; 当关系表达式为true时输出关系式1,为false时输出关系式2. 数据的输入: 基本格式: 导包:import java.util.Scanner; 导包的语句必须出现在类定义的上边 创建对象:Scanner sc = new Scanner(System.in); 上面这个格式里面,只有sc是变量名,可以变,其他的都不允许变。 输入数据:int I = sc.nextInt(); 上面这个格式里面,只有i是变量名,可以变,其他的都不允许变。 顺序结构: 顺序结构是程序中最简单最基本的流程控制,没有特定的语法结构,就按照代码的先后顺序进行执行,程序中的大多数代码都是这样运行的。 分支语句: 分支语句中分为if和switch If的基本格式是:if(关系表达式){ 语句体 } 执行流程:1、首先计算关系表达式的值 2、如果关系表达式的值为true则执行语句体。 3、如果关系表达式的值为false则不执行。 4、继续执行下面的其他语句内容。 If的第二种格式是:if(关系表达式){ 语句体1 }else{ 语句体2 } 执行流程:1、首先计算关系表达式的值 2、如果关系表达式的值为true则执行语句体1。 3、如果关系表达式的值为false则执行语句体2。 4、继续执行下面的其他语句内容。 If的第三种格式是:if(关系表达式1){ 语句体1 }else if(关系表达式2){ 语句体2 } … else{ 语句体n+1 } 执行流程:1、首先计算关系表达式1的值 2、如果关系表达式1的值为true则执行语句体1,false就计算语句体2的值 3、如果关系表达式2的值为true则执行语句体2,false就计算语句体3的值 4、… 5、如果没有任何关系表达式为true则执行语句体n+1。 以上就是第一天以及第二天中我学习过程中随着两位老师的讲课进度跟随老师一起写出来的,可能和老师的内容有点相似,但是相关知识点就是这样,这也只是我整理出来的,如果有任何不正确的地方欢迎各位前辈们的指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