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的堆像一个传送带,每分配一个新对象,它就往前移动一格。这意味着对象存储空间的分配速度相当快。
Java的“堆指针”只是简单地移动到尚未分配的领域。也就是说,分配空间的时候,“堆指针”只管依次往前移动
而不管后面的对象是否还要被释放掉。如果可用内存耗尽之前程序就退出,这样的话垃圾回收器压根就不会被激活。 由于“堆指针”只管依次往前移动,总有一天内存会被耗尽,垃圾回收器就开始释放内存。怎么判断某个对象该被回收呢?
当堆栈或静态存储区没有对这个对象的引用时,它就应该被回收了。
Java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停止-复制”:理论上是先暂停程序的运行(所以它不属于后台回收模式),然后将所有存活的对象从当前堆复制到另一个堆,
没有被复制的全是垃圾。当对象被复制到新堆上时,它们是一个挨着一个的,所以新堆保持紧凑排列。然后就可以按前述方法简单、
直接地分配内存了。这将导致大量内存复制行为,内存分配是以较大的“块”为单位的。有了块之后,垃圾回收器就可以不往堆里拷贝对象了,
直接就可以往废弃的块里拷贝对象了。
另一种是“标记-清扫”:它的思路同样是从堆栈和静态存储区出发,遍历所有的引用,进而找出所有存活的对象。每当它找到一个存活对象,
就会给对象一个标记。这个过程中不会回收任何对象。只有全部标记完成时,没有标记的对象将被释放,不会发生任何复制工作,所以剩下的堆空间是不连续的,
然后垃圾回收器重新整理剩余的对象,使它们是连续排列的。
当垃圾回收器第一次启动时,它执行的是“停止-复制”,因为这个时刻内存有太多的垃圾。然后Java虚拟机会进行监视,如果所有对象都很稳定,
垃圾回收器的效率降低的话,就切换到“标记-清扫”方式;同样,Java虚拟机会跟踪“标记-清扫”效果,要是堆空间出现很多碎片,就会切换到“停止-复制”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