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上市公司传智教育(股票代码 003032)旗下技术交流社区北京昌平校区

 找回密码
 加入黑马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 韩胜辉 中级黑马   /  2015-2-26 09:08  /  1081 人查看  /  1 人回复  /   0 人收藏 转载请遵从CC协议 禁止商业使用本文

接上:
二. 个人的快速学习经验之谈
我前几个月写了一篇《攻城师期望的产品经理》,我埋下了一个伏笔,说我有空会写一篇面向非开发出身的产品经理的技术扫盲贴。然后不断有同学过来问,写好了没,很期待。前几日还有这样的邮件。
有这样等待的时间,何不自己探索学习一下吗?如今的社会,花一个下午、一个周末的时间,借助搜索引擎、书目体系,哪怕没有任何高手在你前面,借助思考整理、组织,足以帮助我们搭建出清晰的知识体系了。
这样,即使你不会去写代码,最起码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how it works, 你也会清楚开发者平时说的术语是什么,尤其是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你也会了解每个开发关心的“东西”究竟是干嘛用的。
你一定会遇到迷惑、盲区、矛盾的地方,这些地方恰恰是可以询问一些身边的专家,获取更加有针对性的解惑。而不是动辄发送一句:我想要了解一下学习交互设计需要注意些什么。
在发出这样的邮件之前,你一定要注意到后果:收件人会把你排除在适合做交互设计的人之外。请一定先问问搜索引擎。
那么,如何能够快速进入一个全新的知识领域呢?四部曲:
1. 大量泛读:
目标:扩大信息源,兼听则明
要点:开放吸纳,不做判断,不强迫自己记忆
扩大信息源,搜索,查找,开放吸纳,不做判断,做大量的泛读,不争取全部理解。在这个过程中:适当保存一些你认为可再次精读的文章,但是目前阶段,先不要把重点放到精读上。我们的目标是:先让大脑爆炸掉。
这段时间对于有些同学来说很痛苦,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你试图每个信息都要思考,然后发现相互矛盾,视角紊乱,或急于反驳。但是对我来说很享受,有时会发现与自己的观点截然不同的观点,也不要忙着去反驳,有的时候会遇到你已经想过的观点,也不要忙于去洋洋得意。有的时候会遇到你全然没有想过的内容,也不要忙着去深入思考,明辨是非。总之,此时,吸收大于分辨,甚至大于理解。避免断章取义的方法就是先让更多的内容进来,就像《罗生门》一样,每个信息或许只提供给一个角度,但是只有足够的多,才能慢慢拼凑出全局。
这个阶段,总共花4-5个小时,初步的效果就可达到了。
真正的效果会受到以下因素影响:
你是否善于使用搜索引擎
你是否有储备的好的信息来源头
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查看过去的我的一篇《高效信息搜集及管理术》
当然,有些同学习惯去请教他人而不是搜索引擎,也无妨。关键是提问的技巧如何帮别人快速回答你,在于我来说,若不先使用搜索引擎获取大致脉络,是很难去向人请教的,这是不同的习惯吧。
2. 整理核心术语并梳理关系
目标:建立知识框架体系
关键动作:回顾术语,适当精读,明确术语之间关系
要点:可视化,讲故事
4-5个小时泛读之后,我们已经有一个很大的突破:我们已经拥有了一个全新的知识领域的各种术语了。当别人提出,你最起码知道他们在说什么,也能够恰好联想到这个术语之前所存在的信息,大概是什么场景,基本的交流应该已经不成问题了。
但是,真正的化学反应应该在之后发生:——找关系
关系是一个很有用处的概念。古人云的“举一反三”,本身就是要依赖于关系。这个“一”和“三”所代表的“事物”,一定是有某种相似性、相关性,才能够让我们举一反三。
但是,明晓“关系”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高深的技能,不然就不会有一句话:“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了——突然觉得得道的人都是关系学家,他们都是掌握了种种关系之要诀。
关系的分类很多,比如因果(因为a所以b)、依赖或影响(有了a,b会怎么样)、次序(先做a再做b)、相似(a和b在某些特指的属性上同类)、相近(a和b在空间或时间等维度上接近)……,如果我们搞不清楚,那么就是统称“相关”,大家可以理解为什么新闻里经常出现相关这个概念了吧。
我们拥有的术语,当然一定都是“相关”关系,我们的任务恰恰就是把这些“相关”进一步明确掉。
Step1. 卡片分类,建立属性层级分类
可以用脑图、站点架构图帮助我们快速梳理。
这块可以帮我们更加抽象去理解这个复杂的系统,而不是聚焦在具体某个特例上,也是举一反三的基础的基础。比如,当你知道了PHP是做什么的,而你又了解了JAVA、C和PHP经常在一起对比,他们都属于开发语言,那么在这个阶段,你不需要深入学习某种语言,只要把术语中属于开发语言的都放到一个坑里即可。
Step2. 可视化它们的关系
侧重于描述层次关系——从高层到细节的发散。脑图要表达的关系非常单纯,可以说是最不需要动脑子的图,只要有基本的心智,加上一个工具(现在这个工具也被破解得很厉害),分分钟产出一份看似很高大上的图来。所以大多数人都很喜欢用它,尤其是老板,组织架构用它,梳理需求用它,提功能清单还用它……
不动脑为啥用脑图呢,可能是脑图本身也是定位于将你大脑里原原本本的东西给掏出来有条理展示出现而已。
但是我个人真的有个强迫症:这世界上怎么会存在讲不清道不明的技能和知识呢?只要存在,一定有潜在的规则和方法(甚至可以分解成具体步骤的),只是还没有被很好总结出来而已。
3. 验证
当你梳理了术语,并能够能通顺地讲、可视化他们之间的关系的时候,其实我觉得你应该已经入门了。
但是你的理解是否是对的?或者你在过程中,一定也会遇到疑惑和理解障碍。
将这些问题,记录下来,然后再重新进行一些针对性的精读,效果比一开始精读的好太多了。因为:
你带着问题去读,一定会有更多思考,变被动的接收成为与作者的交互你有了一定的知和理解基础到这个阶段,如果还遇到一些无法解答的问题,那么询问更为资深的人物获得帮助,另外,也不必对他们的回答全盘接受。当你已经有了一些基础,你也会发现,或者这些“专家”给出的答案,也仅仅是一种可能性、一种场景而已。或者是他自己的很好的经验,但是是否能够被你所用,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
4. 计划
知识体系有了,你在全图之下更易取舍:哪些要继续深入学习,哪些是你将来工作必不可少的,哪些仅限于目前的了解即可……
比如在了解了数据产品构建过程中,发现数据仓库、数据etl、数据挖掘是仅限于了解的,而数据应用层的数据可视化,以及报表系统是可以结合过去的背景更好发力的,那么就深入之。
取舍后,就可以制定具体的精进计划。
最后:甘于做门外汉乐于做一些门的门外汉,偶尔透过门缝窥一下里面的风光。

1 个回复

倒序浏览
好像很腻害的样子,顶一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