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曾经阅读过的资料与参考: 1、六个步骤把资料转换成知识
 http://www.read.org.cn/html/1486-six-steps-to-turn-the-data-is-transformed-into-knowledge.html
 (1)明确关注领域
 (2)确定关注的边界
 (3)建立知识库,分类保留
 (4)定期整理、归纳
 (5)输出观点
 (6)持续改进的实践
 2、做个聪明高效的信息学习者
 http://aboutue.com/blog/?p=84
 分享以下3点:
 1,分清什么是资讯,什么是信息,什么是知识。
 2,构架你自己的知识结构。
 3,怎么做个聪明的读者,退订一些 bloger。
 资讯的特点:新闻,事件,公关,多偏事件新闻的介绍,有很强的时效性。
 对我们的价值:事件发生,时间,行业动态。我们可以通过事件来了解行业的发展,来知道大致的概念。仅此而已。
 信息的特点:时效,内容,方向,数字。数字和分析。
 对我们的价值:一些数字和分析,一些方向性的东西的前瞻,我们可以通过积累信息来跟全面的了解我们周边。
 什么是知识?譬如这个:比例与比率有什么区别?
 知识的特点:细节,碎片,深刻,短小,道理,可应用。
 对我们的价值:学会能应用到工作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对于这三者,我们应该,了解资讯,读信息,学知识。
 资讯是对我们了解这个行业,扩展我的全局观和视野作铺垫的。
 信息是用来我们判读事务的观点和切入口,是我们做出一些推测的参照物。
 知识是跨领域的技能的通行证,是我们掌握和了解这个世界的能力。
 3、三个笔记本
 http://www.douban.com/note/92488983/
 4、如何管理碎片化知识
 作者:萧秋水
 http://www.xiaoqiushui.com/archives/887
 虽然知识是以碎片化形式被提供给我们,但我们能够把碎片 化的知识进行系统性整理,使之完整。
 我管理碎片化知识,最常用到的工具是OneNote,首先我会在OneNote中设定好分类,当我看到一些值得保存的碎片化知识时,会把这些文章或句子按不同类别存放进分区内,有些句子不好归类,也会统一放进“佳句”这一分区。
 还要进行检视,定期或不定期,看个人习惯。有些人是习惯于收藏,但往往忘记复习,这样,即使收藏了,作用也不是很大。
 8、思考问题的本质--有关提炼总结的思维习惯
 作者:yjpro
 http://hi.baidu.com/yjpro/blog/item/ffd8fc0987a159a32eddd4b8.html
 总结,提炼的 即期价值看起来并不大,尽管它的远期价值比较高。而人类看重眼前利益的基因本能(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使得人类对这种性质的事情天然地就有一种回避倾向。
 不要想着去硬碰碰地驯服本能脑而应该通过给一些甜头和“糖衣炮弹”来软化 它,让 它更愿意跟理性脑站在一条战线上。
 什么时候,才算是真正养成了提炼总结的习惯了呢?我的体验里,当你在思考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只要遇到了存在较多线索,较多现象的情形,就会有一 种下意识地要去对其进行提炼总结的冲动的时候。
 9、系统性
 作者:采铜
 http://zhi.hu/CHRw
 成功的学习有一个必要条件,也是现在很多人忽略的一点:系统性。现在大多数人看重信息的实效性,而不是系统性。我自己体会,每天看微博时间线上的内容,最后收获很少很少。
 谈到知乎,知乎的知识总体上是比较零散的,这给学习带来一点的难度。但是也有解决的办法:不要管动态页,不要管通知,找一个你感兴趣的“人”或者“话题”,进入这个人或者话题的页面,集中阅读,把这个人或者话题中的多数有价值内容读完,然后再读下一个。
 这种方法可以扩展到更多的载体,比如做学术研究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是进入这个领域某个权威教授的个人主页,把他的paper从头到尾看一遍,这样可以摸到他学术生涯的理路,领悟他思考演进的过程,这比把某本期刊一卷一卷地读下去或者仅仅在google scholar上搜要好很多。再比如要是订阅了很多博客,但不要每天看更新,而是就进入某一个博客,把这个博客的文章一口气从头到尾全读一遍,读完以后可能顿时功力倍增。
 其实从学习的角度出发,我很反对关注/订阅这种方式,因为这些都是别人推给我的信息,不管如何筛选,它们都是“杂”的,尤其是我无法控制这些信息在什么时间呈现给我(即便它是有益的)。而学习必须包含主动、动态的信息筛选。
 总之学习要主动、深入、专注、集中,最后的结果就是收获系统性的知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