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世界最美书籍的设计者认为,好的图书设计可以“像往眼里打桩”一样瞬间吸引读者,而不是让你在书店中痛苦地寻找
张鹿
朱赢椿设计的书被评为“世界最美的书”,但他却自称“敬畏文字”。他在书籍装帧方面极具独特创意,比如2007年让他在设计界引起广泛关注的 《不裁》,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毛边书”形式,扉页中附一纸刀,书中间有几页未裁开,需要读者阅读时操刀裁开—在快速阅读时代,这并不符合当下图书出版行业惯常的设计理念。他也认为自己“胆子很小”,很多元素不敢往书上放,因为过于迷恋自己创意的设计会对作者的文本造成伤害。
朱赢椿认为好的书籍设计可以瞬间吸引读者,“像往眼里打桩似的”。但出版商通常喜爱的以“跳出来”为设计目的的书,显然与他所讲的这一点无关,烫金、大幅刺激性图案等简单强调视觉冲击力的方法都不是他追求的,因为那种设计反而会让读者在购书时增添痛苦。
朱赢椿的设计做得极慢,如同他自己用笔画出的书《蜗牛慢吞吞》一样。有些设计师可以一天做一两本书的设计,但他现在可能几个月才能设计好一本书,曾经有一本书的设计稿在打样40多次才觉得满意。所以书衣坊每年的产量不多,原本一年十本的计划也变得不现实。
Q:你在2000年成立书衣坊的时候,设立了明确的商业目标吗?
A:虽然我们工作室做的工作和出版、设计公司的一些内容差不多,但是我们根本不能称之为公司,因为我们的管理非常松散,工作状态都是比较情绪化的。比如我们的合同是没有准确时间期限承诺的,即便这对客户来说是一件不公平的事情。到了年底,我们盘点的重点是:一年下来是不是过得很开心很幸福?我们 创作了多少书?书做得怎么样?然后,再看看我们有没有什么赚头,够不够我们的开销。
Q:如何才能做出一部让自己满意的书籍设计?
A:方法固然重要,但做出一部满意的书籍设计最关键在于你的喜爱程度和投入程度,然后才能够讨论方法。如果动力和激情不足,这份工作会让你觉得辛苦万分。当你可以把这两件事情解决了才能谈所谓的方法论,每个人都有自己思考和运作的方式。对我来说,更多的是研究书稿,多留意生活,从身边的事情寻找 灵感,并把这种灵感运用在自己的设计中。
Q:从艺术方面,你认为做一名优秀的书籍设计者所需要的关键能力是什么?
A:我对书籍设计师的定位是,他们不是艺术家,但得有艺术家的性质。首先,他是一个建筑师,书不仅仅是平面的,它有前后左右的关系。当你打开书的时候也会犹如建筑一样存在门厅、玄关、室内程式的内容,书实际上就是一个纸建筑。其次,他是一个材料工程师。需要考虑用什么材料去做,什么开本去表达书 的内容。最后,他也是人体学工程师,比如书的翻阅用多大的力量、行距多长、字距多宽、字号字体比例都是我们需要研究的内容。这三个“师”都做好才能算合格 的书籍设计师,但是现在很多的书籍设计师依旧留在平面艺术美化的层面上。
Q:书籍消费者的需求正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像《鼠述》这样设计独到的书销量并不理想,你还会继续坚持做这样的创作吗?
A:我对消费者有两种划分。一种是比较功利性的,阅读的目的很明确,这类市场我只要根据商业规则走就可以了,不需要花太多时间,但这类书籍我已经很少去做了。另外一种是追求心灵满足的。就我个人而言,不存在大众、小众的考虑,而是追随自己内心的声音。至于哪些人喜欢,哪些人被感动,是我没有办法掌控的,像(受到市场欢迎的)《蚁呓》、《蜗牛慢吞吞》,都不是针对市场做的。其实只要一个人用心去做,认真把品质做好,把道路做通畅,读者自然而然能感受到你书里的气息,所以我们不一定就要去分析市场、迎合市场。像《鼠述》这本书,很多人不喜欢,是因为他们本身就很讨厌老鼠,这个事实我没有办法改变。
Q:你有没有遇到过让你不可以忍受的书籍设 计?
A:人看待问题的时候心态要平和,对我来说我更注重的是书的内容,如果非常喜欢的话,装帧不是那么重要,即便我从事的是这个工作。有时候拿到设计不好的书,我就把封面撕掉。有的书因为设计师的急于表现反而伤害了书本内容,这也是我们现在坚决避免的事情。
Q:相比差的设计,你更在意的是不要让设计伤害内容。
A:对,虽然很多书获奖了,但是实际生活中这本书的阅读却非常不方便。为什么它能得奖,是因为它引起了视觉上的冲击,可是这违背了书的本身,书籍设计不是广告,它追求的不是刹那间冲击,更多的是耐久性阅读。现在很多设计师淡化这点,这是一件很让人伤心的事情。
Q:您认为现在国内书籍设计总体环境如何?还缺乏什么?
A:中国现在在书籍设计方面做得越来越豪华,但是最大的问题是,大家做事情太急功近利,没有能沉浸下来。像德国、日本对书籍设计的研究就很透彻,充满着对人性的关照,而我们更多的是停留在眼球的刺激。
本文由传智播客为您推荐并呈现,来源:新浪微博 ,译者:Hil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