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illuminati 于 2017-10-19 11:30 编辑
关于写作的态度
不知道从何时起,我已丢失了记录的习惯。今天突然由于某种不可抗力的原因,比如说一个漂亮妹纸的请求,才迫不得已拿起早已生疏的笔,零零碎碎地写出点什么东西,或许你可以称它为感悟,抑或称它为随笔,其实我更愿意称它为涂鸦,某种思绪的乱流。因为我一直相信陆游关于“文章”的论断——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如果基于任务,而不是由灵感触发的写作,如果写作功底深厚,或可一看,但终究只能当作茶余饭后的休闲,能妄图在其中得到什么真知灼见。
关于现实的记录
我相信大家在论坛中已经看了足够多的感悟帖,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感悟,他们心路历程。
我不知道你们怎么看待那些文字,是觉得它来自于我们中的一员,有一种亲近感,还是觉得透过文字的窗口探听到某些人内部隐秘的想法。如果他们遵循“我手写我心”的创作观进行写作,而碰巧他们也有一定的写作功底的话就恭喜持有第二种观念的朋友,你们的欲望可能会得到些许满足。不过鉴于这两种能力我都没有,你们可能要失望了。然而在我看来,我更偏好第一种观念,他们的文字告诉我的只有一个事实——我并不孤单,我还有很多伙伴。这一点对我很重要,不仅仅是因为人是一种群居性的动物,而是因为在心智上,我有孤僻的偏好,因为我一直信奉弗里德里希.尼采的一句话“更高级的哲人独处着,这并不是因为他想孤独,而是因为在他的周围找不到同类。”
关于学习的记录
如果找一个词来总结我最近的学习状态,那必然是“一团糟”,没有比这个更贴切的了。当然这个总结并不大适用于我对课纲内容的掌握程度,鉴于我对知识点有着不错的感知力和还算凑合的记忆力,因此课程安排还没有到能让我感觉乱糟糟的地步。好吧,我又开始好高骛远了,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毛病。其实这是一种错觉,也是用来麻痹大脑的一种观念。不过这种观念,对我来说很重要,因为长久以来,我需要用这种观念去告诉自己,这一切我并不陌生。因为只要随着陌生感的消失,人的学习热情和动力不会受到很大压制。这一点颇似心理学中的“偏爱”的观念——早在认识还没有来得及加入或者反对它们时,想象和感觉便以迷住了灵魂。
我说的“一团糟”主要是针对于自我时间管理的总结,在过去的时间里,我的注意力并没有完全集中在Java这一种工具上。Java虚拟机、操作系统、算法、脚本语言、认知与教育、项目管理、学习型组织、噪声与信息等等一系列各种各样的书籍以零零碎碎地方式窃走了我学习的大部分时间,虽然这些书籍很多都能给我带来启发式的思考,但是思考和思想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大多数启发式的思考其表现形式就像涂鸦一样随意,如果不加以控制和有逻辑的引导,就像一条闻到任何气味都会前往的猎犬,虽然也是全力奔向猎物,但最终依然会是一无所获。
关于学习的方式
提到学习,不可避免地便想起约翰.布兰斯福德在《How people learn》关于专家和新手的问题: “在一个学科中中,有什么方式可以区别新手和专家呢?”对新手察觉不到的信息特征和信息模式的识别?大量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组织方式所映射出对学科的理解的深度?使知识“条件化”以应对现实状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恐怕这些都是区别,不过都是区别的表现形式而已。我相信更深层次的区别,他们拥有对领域知识独特的组织方式使他们形成了更为完善的响应模式,在碰到特定的情境下的特殊问题下,在头脑很快便会组织起相应的解决策略。这也是针对同一问题,各种应对策略迥异的原因之一——因为知识的形成过程真的是个人化的行为。
说这些,只是为了告诉大家,知识真的不仅仅是其相关领域的一系列简单事实和公式的汇总,相反,某一领域的知识是围绕一个核心概念形成的“大观点”组织的,这一核心概念或大观点指导了这一领域的思想。这个核心倒有点像“宇宙大爆炸”前夕的奇点概念。
最后奉上书上作者的建议,无论你是个服务员还是脑科学家,如果想要了解某些项目,请不要从细节出发,先从核心概念出发,并按照层次方式,形成围绕较大概念的细节。
关于结尾
好了,就说那么多吧。啥?你问我说好的感悟呢?这是一个很好问题,不过在这个“獭祭诗书称著作”的时代,你确定,真的有必要透漏太多关于自己的心里真实的东西?
好吧,这只是一个托辞,我没啥感悟,过去学习的日子,胸中没啥波澜,虽然可能有些许值得记录的东西,但也没有能与之相称的文笔。如果有一天,我真的要抒发情怀,我一定会选择诗歌,而不是这种大段零言碎语。
最后奉上某二手东的经典广告词——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真好,可有多少人走着走着就遗忘了,这倒也符合人类的本性——善忘的动物)
P.S 少年们,是时候该放弃你们那种可以获得即时反馈快感的消遣了,
比如说游戏,这对我们毫无意义,可以考虑多关注一下像软件这种逻辑实体的构建。
因为真正的强者都能忍受在漫长时期看起来毫无意义的努力,虽不知原因,可经验告诉我:
越容易获得的东西越容易失去,快乐也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