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转型之路:从商务BD到AI领域的跨越 在疫情前,我作为商务BD(Business Development)就职于一家专注于虚拟线上演出解决方案的科技公司。公司核心业务是为客户提供包括AR/XR技术、动作捕捉空间以及虚拟模型实时映射在内的整体演出方案输出。在行业风口期,我们曾为众多品牌打造过沉浸式线上演唱会、虚拟发布会等创新项目,见证了数字娱乐产业的蓬勃发展。
其中在2020-2022年间,线上营销需求激增,我们的动捕技术和虚拟演出方案成为市场刚需。作为项目负责人,我不仅需要对接客户需求,还要协调技术团队落地执行,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技术赋能商业的价值。然而随着疫情结束,线下活动全面复苏,市场对虚拟演出解决方案的需求呈现断崖式下跌。面对行业变革,我开始思考:如何将积累的B端服务经验与前沿技术结合,实现更具可持续性的职业发展? 在一次与妻子的深度讨论中,她向我推荐了曾参与过的"黑马程序员"培训机构。作为转型亲历者,她特别提到机构新开设的《AI大模型就业班》—这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技术与商业结合的突破口。课程所涵盖的Python编程、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框架及大模型应用开发技术正式目前AI热门的技术点,我意识到这正是弥补技术短板的绝佳机会。尽管已过而立之年且零编程基础,34岁本科学历的我仍毅然决定踏上转型之路,来到广州黑马,成为AI大模型就业班3期学员。
重拾学习热忱的三个月
自3月中旬入学以来,这段学习经历彻底颠覆了我对"职业培训"的认知。班级里既有应届毕业生,也有与我相似的转行者,这种多元背景构成的"学习共同体"虽然每天需要持续12小时的高强度训练,严格的班级管理制度,但班级却因大家都有着共同目标而充满活力的学习氛围。
特别感谢两位导师:
陈展老师的编程基础课以"问题驱动式教学"展开,通过电商电网发电计划数据分析等实战项目,让我这个曾经连for循环都写不利索的小白,如今能独立完成数据处理及模型框架代码编写;
刘立老师的深度学习课程体系尤为系统,从PyTorch框架原理到BERT模型微调,每个知识点都配有Kaggle竞赛级案例。他的"错题可视化"教学方法,让数学公式和梯度下降过程变得直观可感。
更令我触动的是教学团队的全周期陪伴:晨间8点半的课前复习、24小时在线的即时答疑、针对大龄学员定制的"1对1职业规划"——这种以学员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成为支撑我突破技术瓶颈的重要力量。
班长角色的意外收获
得益于多年商务岗位培养的协调能力,我有幸被推选为班级班长。这个角色让我得以从独特视角观察职业教育:我们的班主任黄媚老师(被同学们亲切称为"May姐")完美诠释了"严慈相济"的教育艺术——早读时她会确保每个学生都出勤,课后却也常给大伙准备实战项目奖励以及节日惊喜;班务通知永远用红字标注重点,但私下交流时又会像朋友一样关心大家的生活通勤学习状态等问题。
而我作为班长,主要负责班上的日常考勤记录,每天值日任务的提醒,以及按照May姐的通知确保传达到每一位同学知悉。另外,期间还负责组织同学们进行户外团建,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在高压的学习之余,为同学争取忙里偷闲的机会。
这些经历意外地让我的项目管理能力得到延伸——如果现在有协调技术讨论会,我已能熟练使用GitHub管理议题,这何尝不是一种跨界成长?
面向未来的信心
面向未来的信心 尽管转型之路充满挑战(年龄压力/技术门槛),但三个月的成长足以验证选择的正确性:目前我已掌握Python/MySQL基础开发能力,能使用RNN神经网络架构完成文本分类任务,并正在学习NLP模型专业知识。黑马与字节跳动、华为云等企业的定向培养计划,更让我看到AI产品经理、大模型应用工程师等新兴岗位的可能性。
妻子常笑说我"比高考还拼",但这正是技术转型应有的态度。我相信,当结业时带着商务BD的行业洞察+AI工程化能力的复合优势,定能在智能客服、数字人开发等赛道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这段经历不仅关乎职业发展,更是一次打破舒适区的自我证明——技术学习永远不晚,关键在于是否敢于迈出第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