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我的经历以及与很多朋友们的交流,对于一个人而言典型的“得到了成长”的表现或许包括了如下我们将要提到的这些内容。假如你希望获得成长但又不知道从何入手,或许正好可以借此充分思考你当下所需要的成长有哪些,以及可以产出些什么行动。
1.开始能够把事情做好
最开始,你只知道做事,但却很少会去思考“怎样才能把事做好”或者是“怎样能把一件事变得更美”,甚至,你对于要去做的那件事到底怎样才算得上是“好”本身就是缺乏概念的。
然后,你总会遇到一些人和一些事给你触动,让你能够产生对比,从而意识到“原来事情还可以这么做”或者“原来同一件事情的产出可以如此不同”。
再然后,你会千方百计的去尝试、学习和模仿,直到有一天你也能够在行动中产出类似更“好”的结果。
2.在某件特定的事情上构建起了新的认知体系
在某本书中看到过,人只有将自己脑海中的知识和信息一点一点连接起来形成一张网络又或是一个体系时,那些知识和信息才能真正属于你。我自己对此也深有体会:对于某件事,如果只是接收到大量碎片化的信息,你很难把它转化为行动或是更深入的思考,但一旦可以对于各种信息进行加工,最终构建出来一套自己的体系,你就有了根据这个体系去进行行动、与他人进行深入交流以及持续完善的可能。
比如,对于我而言,去思考“到底什么是成长”这个问题一直到写下这篇文章的过程,就是一种试图在思考中构建起自己的认知体系的过程,自然的,这个过程对于我而言也就是一种成长。
3.从“关注外界”到“关注自己”
人生来总是通过自己身边的一切外界环境和反馈逐渐构建起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以及对“自我”的认知,但问题在于,很多人从未完成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那一步:对“自我”的思考和认知,或者说,是开始具备一种独立意识,从而不再活在他人的世界里。
身边总是有大量这样的人,从小到大都活在别人的期待中,更有甚者,在年少无知时,他们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而活着,到了工作后,他们为了满足老板和同事的期待而活着,结婚成家后,他们为了满足伴侣的期待而活,功成名就后,他们会为了满足外界对于自己的期待而活,到有了孩子后,他们又拼命为了满足孩子而活着。这样的生命历程,一方面很容易对于外部世界产生依赖,从而给自己带来更多的不安全感,另一方面,也好比一台机器或工具,了无生趣。
每当遇到这样的朋友,我总是想问,到了最后,到底谁可以来满足他们自己?
成长的路途中,总会有那样一个关键的节点,你从一味只知道拼命努力去满足别人的期待和要求转而扪心自问:到底我自己想要什么?到底什么对我自己而言才是重要的?
一个人的安全感和能量场,往往都是从真正能够开始关注自己之后,才会持续不断得到增强的。
4.从“关注自己”到“关注自己如何能够更好的影响外界”
万物循环,生生不息。“自我”与“外界”总是相互影响和依存的,只是到了一定节点后你才能意识到,在二者中,“外界”对你而言,永远是不可控的和不稳定的,你唯一可以真正掌控的,只有“自我”。因而,在这个相互轮动的游戏中,你也只有通过调整“自我”的状态给外界带来反馈和影响。
假如对你而言,你已经能够做到让自己身边的能量场趋于稳定,你就会开始思考和关注如何可以把自己的能量外化到更大范围的外部世界中去,给更大范围的世界带来正反馈。
能量的流向也需要成为一个循环才会更加持续、稳定和自然,而这个循环的出现,往往是先由充分向内,再由内及外的,开始能够关注后一部分,就意味着你已经完成了前半部分的充分积累。
5.从“难以影响到他人”到“能够通过语言影响他人”
“外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定是“他人”。很多时候,跨越与他人间的鸿沟,实在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甚至往往在最初时,人们对此往往是不知所措的。尤其是,在你还未充分关注自己之前,你也许还可以很容易的通过妥协退让和牺牲就可以实现自己和外界的同一性,而在你开始充分关注自己需要坚定自己的固有立场之后,二者间的差异所导致的冲突就会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