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renhua 于 2018-12-6 15:50 编辑
自我认知,才是你的顶级自律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里,都会有孤独和软弱的时候,我们总是要不断地思考自己,不断做出诸多的抉择。
小乔、小凡与林子同时在一家瑜伽馆里报了班,大家都是零基础,不同的是,小乔办的是年卡,小凡办的是100次卡,林子报的是初级教练班。
小乔比较随心所欲地去上课,年卡到期了也没去够50次,便不再续卡了。
林子通过考试获得了初级教练证,自己都能当教练还去瑜伽馆浪费钱干什么,也不愿再开卡。
小凡经过一年100次的摸索练习,发现瑜伽馆晚上八点的时间最适合自己:每天七点多吃完晚饭,练瑜伽时不会太饱,也不会太饿。
练完瑜伽9点半回到家,还可以保持每晚睡觉前读书的习惯。
如果平均一个星期去四天估算的话,开年卡比较划算,于是小凡重新换了年卡。
大家都认为小凡能够坚持去瑜伽馆,一定是时间比较空闲。
恰恰相反,小凡有固定的工作,而小乔与林子都是在家待业,有很多自由的时间可以掌握。
一年过去了,小凡依然保持着去瑜伽馆的习惯,不仅身材愈发令人羡慕,工作的状态也是异常饱满,干劲十足。
升级为全职妈妈的林子没再进修,她的瑜伽初级教练证书也一直在家躺着。
爱吃爱睡的小乔体重增加了30斤,面试了好几份工作也无疾而终,小乔后悔自己没有坚持练瑜伽,犹豫着要不要去馆里重新办张卡。
年轻的时候,我们都不能预知自己的未来,等到中年老年的时候,我们羡慕那些成功的人,认为他们自律,自己相比之下只是少了一份坚持。
事实真的如此么?
其实比自律更重要的,是自我认知。或者说,自我认知,才是最高级的自律。
德尔裴阿波罗神庙门口刻有一句格言“认识你自己”。
小凡对于自己,就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按照自身的体能情况,日常的作息时间,先给自己选定一个可以够得着的小目标,那么坚持下去自然会少了些障碍。
当小目标实现后,增添了信心,掌握了方法,小凡再根据需求的变化,树立一个更远的目标,不管是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上,都不断地调整自己,从而成长起来。
心理学上的“自我认知”是一种意识状态,包括认知自己的价值观、人生方向和目标,认知自己的性格特征,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觉察自我的情绪变化、原因等。
猎豹移动CEO傅盛曾经把人的认知状态分成四种:
A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B 知道自己不知道; C 知道自己知道; D 不知道自己知道。
现实生活里,95%以上的人都处在第一种状态: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于是容易迷失了自己。
在同样的起跑线上,小凡愈行愈远,而小乔与林子都不知道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么,看似努力过,却是盲目的,最终达不到理想的结果。
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职业,才能获得事业的成功;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节奏,才能享受生活的美好。
华住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季琦认为:
人一辈子,别轻易给自己贴标签,尤其不要用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要想清楚自己是谁,要做什么,学会和自己的未来对话。失败的时候不卑微沮丧,成功的时候不得意猖狂,认真做自己就好。
认真做自己,就得学会如何正确地,清晰地,全面地自我认知。
人的内心世界往往是最复杂的,自我认知听起来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可要想真正地成长起来,我们就必须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清醒地剖析自己并学会管理自己。
20世纪30年代中期,彼得·德鲁克还是一个年轻人,在伦敦做投资银行业务,工作非常出色。
然而,他不认为自己担任资产管理人是在做贡献。他认为,一生忙于赚钱、死了成为墓地中的最大富翁没有任何意义。
虽然当时的他并没有钱,也没有任何其他就业前景。在经济大萧条,前景不乐观的情况下,他还是辞去了工作,致力于对人的研究。
1971年后他长期在美国加州克莱尔蒙特研究生院任教。
1999年发表了著作《21世纪的管理挑战》。其中,《如何进行自我管理》的文章是《哈佛商业评论》创刊以来重印次数最多的文章之一。
德鲁克的思想深远与人性和人文范畴中,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具有指导意义,他对自己提出的五大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思考:
1. 我的长处是什么
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只能靠发挥自己的长处,而如果从事自己不太擅长的工作是无法取得成就的,更不用说那些自己根本干不了的事情。
马克思年轻时的梦想是一名诗人,但他很快发现自己的长处其实并不在那,便毅然转为研究社会科学。
试想一下,如果他不了解自己的长处,历史上只是多了一位普通的诗人马克思,而不是伟大的思想家。
要发现自己的长处,可以试试德鲁克的回馈分析法(feedback analysis)。
每当做出重要决定或采取重要行动时,可以事先记录下自己对结果的预期。9到12个月后,再将实际结果与自己的预期比较。
我们需要在忙碌的生活里给自己一些时间,静下来思考:“我的目标是什么?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产生成果?”
当约定期满,拿出当初的构想,与现实对照,会意外的发现很多构想与现实不符。通过反思和总结,我们会觉察到自己的疏忽,不断成长。
2. 我的做事风格如何
令人惊讶的是,很少有人知道自己平时是怎样把事情给做成的。
同一个人的长处一样,一个人的做事风格也是独一无二的,这由人的个性决定。
有人喜欢做管理,做决策;有人喜欢自由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了解自己的做事风格,才能找到指引方向的灯塔,不会迷失了自我。
3. 我的学习方式是什么
学习方式有很多种,有人喜欢看书;有人喜欢在分享中理清思路;有人喜欢在听课中学习知识……
然而很少有人思考:“自己擅长的学习方式是什么?用什么方式学习进步比较快?”没有意识的学习,自然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每个人都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学习,有目的、有系统的按计划行动。
4. 我的价值观是什么
20世纪初,德国驻英国大使是当时在伦敦所有大国中最受尊重的一位外交官。
1906年,他突然辞职,不愿主持外交使团为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举行的晚宴。
这位国王是一个臭名昭著的色鬼,并且明确表示他想出席什么样的晚宴。
据有关报道,这位德国大使曾说:“我不想早晨刮脸时在镜子里看到一个皮条客。”
这就是德鲁克的镜子测试法。我们所遵从的价值观要求你问自己:我每天早晨在镜子里想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人?
5. 我属于何处
知道自己不适合当公务员,应学会拒绝随大流的公务员考试。知道自己不适合担任决策者,应学会拒绝做管理工作。
需要预先规划的不是事业,而是自己,知道自己的长处、工作方式和价值观后,知道自己属于何处,准确把握机遇,可使一个勤奋、有能力但原本表现平平的普通人,变成出类拔萃的成功者。
杨澜曾说过一段话:
与其等待被拯救,不如自己去创造,而自我认知应该就是起点。
想想那个古老的问题:我们是谁,到底要什么?
与其活在别人为我们指定的角色中,不如制定自己的标准,去探索,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力。
今天是时候换一种眼光,不是割裂地,而是更完整地看待我们自身的需求:身体与情绪的健康,事业与家庭的平衡,还有精神的成长与超越。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里,都会有孤独和软弱的时候,我们总是要不断地思考自己,不断做出诸多的抉择。
在了解自己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认知的偏差,即“巴纳姆效应”的从众心理。
学会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找到内心需求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平衡点,去努力挖掘自己的闪光点,了解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从而去塑造更多的可能性。
理想的人生其实都有迹可循,而最初成长的起点,就是先做好自我认知。
|